在2015 年12 月3 日召開的亞太消化疾病周(APDW)海峽兩岸消化係內視鏡論壇上 ,兩岸四地的內鏡專家匯聚一堂,就消化道疾病的內鏡下診療等問題進行深入交流與探討,會中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消化內科主任薑泊教授就早期大腸癌及癌前病變的內鏡下診斷與治療等相關問題發表了演講 。
薑教授就腸癌的流行病學情況 、診斷方法 、內鏡下監測及治療問題進行了闡述。薑教授認為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飲食習慣的改變 , 我國結直腸癌的發病率也在逐年升高 ,故大腸早期癌及癌前病變的內鏡下診斷與治療在消化道腫瘤的診療中也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
診斷方麵,薑教授提到 ,目前采用染色放大結腸鏡技術結合腺管口分型(Pit Pattern ,圖1) ,可判斷病變性質 ,做出與病理高度一致的診斷 。
圖1. Pit Pattern 對病變性質的判斷
染色放大內鏡結合結晶紫染色(圖2)可有效的判斷病變的浸潤深度和病變性質 ,從而決定內鏡治療方案 。薑教授強調 ,要重視對平坦型病變的診斷 。
圖2. 染色放大內鏡對浸潤深度的判斷
隨後薑教授還提到了內鏡下大腸間期癌的診斷 ,並針對相關病變及癌的漏診問題提出了明確的應對措施 :
1.首次檢查發現大腸息肉後應在一年進行隨訪 ;
2.已經行較大息肉切除者應在3~6 個月複查腸鏡以明確切除的完整性 ;
3.隨訪醫生資質應提高 ,有條件為高年資醫師 ,對平坦腫瘤的發生應高度注意 ,加強染色內鏡的應用 ;
4.患有大腸息肉的人群是高危人群 ,建議隨訪時間 :發現息肉 ,一年複查 ;仍有 ,一年再複查 ;無 ,可間隔3 年;再無 ,可間隔5 年 ;再無 ,可間隔10 年 ;隨訪期間注意間期癌的發生 。
在提及大腸癌的監測問題時 ,薑教授說到 ,潰瘍性結腸炎是發生大腸癌的高危因素 ,故應特別注意對這部分患者的篩查 。且應對早期大腸癌及癌前病變高度重視起來 ,並注意腫瘤性的pit 分型 。
關於早期大腸癌及癌前病變的治療方麵 ,薑教授認為 ,ESD 的對大腸腫瘤的整塊切除率與完全切除率均遠遠高於EMR。最後 ,薑教授對整個講課的精彩內容做出了總結 ,建議對從多方麵努力 ,以實現對早期大腸癌及癌前病變的一個精準治療 。
最後 ,薑教授總結了大腸早期癌及癌前病變的內鏡下精準治療要點 :
本文圖片為薑泊教授提供
版權所有 © 常州市美高梅網址平台醫療器械有限公司.All Rights Reserved 蘇ICP備12011729號-1